一開始看到書名,會以為裡面的內容是介紹臺灣的一些在地人物的精神,還有他的奮鬥故事。可是讀完之後,其實裡面都是在介紹臺灣日治時期,或者光復初期的一些文化人士。除此之外,就是對於重大人權事件的紀念日,抒發馬總統自己對人權的觀感。

       這本書是在2007年出版的,正逢2008總統大選的前夕,因為政治上的動機當然是出書的主要目的。可是裡面談論到關於民主、人權、自由、主權、本土等等議題,其中的思辯過程,讓我敬佩馬總統。因為在這本書裡面,他說了許多他現在在總統這個職位上,仍無法有時間讓民眾明白的內容。包括了臺灣的民主、人權發展、他對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、對法治精神的推崇等等。

      其中論到「本土化」這個議題的論述,是我覺得最精采的,可惜這個部分是在導論裡楊渡先生的論述,我姑且把內容引用如下:

     「八、什麼叫『本土政權』

      什麼是本土?

      本土就是包容,就是移民文化的總合,是不斷加入,不斷淘汰,不斷創新的過程,台灣要讓本土茁壯,就要加大本土的包容力。讓它具有更大的胸襟,讓更多元素進來,本土的生命力會因此更豐富。

      本土是要營造一塊豐饒的土地,讓所有人都能夠在這塊土地上,可以自由的、平等的、友愛的扎下他生命的根,讓他的生命開展開創。本土應該是豐饒的大地,而不是封閉的土地;本土是諸文化的總合,而不是單一文化的壟斷。它不是杜正勝在做的台語三百字,而是我們生活中,不斷創新增加的日語、國語、客語、英語、泰國語,甚至是網路上的「火星文」。這就是本土。

      本土是有生命的,它就是人民的生活,來自人民本身。如果所有人民的真實生活、信仰、思維方式、文化的總合,都不能稱為『本土』,請問,誰是本土?脫離了人民的真實生活與感情,就沒有本土。

      誰代表本土?司馬庫斯的泰雅族,是本土;美濃的外籍配偶,是本土;大陸的台商,一樣是本土。他們不會被認為是其他地方的人,從身分到認同,不必懷疑,他們都是台灣人。

      我心目中的本土,因此是人民的,開放的,創造的,充滿未來的。當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一種新的文化,例如音樂,不管它是融合了搖滾、京戲、古典音樂、嬉哈,用鋼琴、小提琴或者胡琴來演奏,不管創造者是台灣人或者是外籍人士(例如伍佰,或者馬修連恩),只要來自我們的人民,來自我們的土地,它就是本土文化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那個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