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《生命的時間學》這本書,可以說是以一句「如果我們給時間更多的生命,生命也會給我們更多時間」為主題思想。吳英明教授在課堂上對這句話的解釋是:「如果我不要花時間去說別人的閒話,我就不用再花時間去對人解釋說我沒有說。」老實說這樣的解釋,我在當時還沒有很明白。

      這本書在前面的內容,一直在介紹人類生理機制和時間、記憶的關聯,談到人類是如何理解時間、對時間的感覺是如何產生的,如何產生記憶,記憶的時間感等等比較偏向生物學的知識。一直到第一篇快要接近結束的時候,我才了解「如果我們給時間更多的生命,生命也會給我們更多時間」這句話的意義。

      它說:「訓練自己的感知並且學習從當下得到更多收穫的人,會發現有兩種收穫:其一是時間感改變了。若你從每一刻接收到的感官印象越多,這段時間在回顧時就顯得越豐富長久。充滿刺激娛樂的一小時在事後回顧時,會比心不在焉地做白日夢的那一小時長很多。」「……數年的時間可以縮短成一瞬間,因為那些日子單調得乏善可陳;那麼反過來說也可以成立:越是繽紛豐富的日子,就越是充實綿長。」

      我們如果善用時間,利用時間去接觸那些可以豐富我們生命的東西,利用時間去感受生命,我們在事後回憶起來,會感覺那段時間特別長,感覺上經歷了更久的時間;而如果我們浪費時間在無聊的事情上,比如看電視上的連續劇,或者是上網和不認識的網友聊天,等到我們事後回想起來,會感覺那段時間是消失了、或者是縮短了,因為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可供回憶,沒有東西可以豐富那一段時間的記憶。

      這是我們生理上很奇妙的一個機制,因為需要被記憶的資訊比較豐富多樣,我們把它記憶下來,在之後去回憶時,感覺上那段時間就會特別的長;而如果是單調、甚至沒有意義的過程,我們記憶下來之後,再去回憶時,會發現什麼值得回憶的內容都沒有,感覺那段時間快得特別快。

      所以正如廣告臺詞所說的,「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」,因為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,這段時間在之後回憶時,才會成為我們真正有記憶的內容,能夠豐富我們的生命,給予我們的生命更多的時間去享受那些美好的記憶。

      現代是一個快速的時代,書中也引用了歌德的文章,描寫了1825年的生活現況,它說:「現在的一切都是超快速……誰也不認識誰,沒有人明白自己沈浮在什麼樣的環境……年輕人被捲入時間漩渦;財富與速度才是這世界所激賞的,是人人所追求的。這個文明世界尋求的是……所有能夠使溝通更容易的方式……」

      對照現在,現代是一個資訊傳播更加快速也更加方便的時代。我們有了手機之後,別人隨時可以找到你;有了網路之後,隨時可以收發電子郵件。這幾年興起了臉書等社群網站,你只要連上網路,隨時可以知道朋友的近況,朋友也可以很快的了解到你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情。這帶來了什麼壞處呢?我們花在資訊傳遞的時間愈來愈多、上網聊天的時間愈來愈多,人與人實際面對面的溝通愈來愈少,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交流愈來愈少。少了真正情感上的交流,人與人之間都有一種無形的隔閡存在。

      我們應該學會放下身邊的科技產品,少看電話、少用手機、非必要的情況不要使用電腦,特別是一開機就連上臉書的這種行為。過去,我常常會花時間在臉書上,只要一打開電腦,不是作作業或者工作,第一個動作一定是開瀏覽器,然後連上臉書。臉書上明明沒有什麼新的訊息,卻擔心錯過好朋友即時更新的資訊,而花時間掛在網路上。這樣子其實是一種浪費時間、浪費生命的行為。

      我們應該多到戶外走走,不要再待在家裡當宅男。多到公園、街上走走,參與戶外的活動。享受這個城市的美以及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幸福感。我們應該把時間花在可以創造許多美好回憶的地方,給時間更多的生命,也讓生命給我們更多的時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那個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